各位爸爸媽媽有否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喜歡數學?成績一落千丈,有時候用很多時間向他解釋,他卻依然不能理解。父母往往歸咎於孩子愚笨或者不夠努力,以致孩子更討厭數學,認為數學會帶來責罵以及壓力。
孩子也需要父母尊重,成績問題需要父母孩子共同面對,我們需要從根源著手。
1. 不能單靠操練方式學習數學
香港教育慣常以過分操練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數學。
這裡並不是指操練方式不合適,而是過於著重操練卻是捨本逐未。操練只是其中一種溫習方式,對提高成績有莫大意義。然而,學好數學必先培養數學基礎,基礎深厚自然能夠考到好成績,培養數學基礎不可只有操練,否則會讓孩子囫圇吞棗,大大降低學習效率。
坊間大多數人認為數學就是「一理通百理明」,卻以為透過重覆練習試題就會明白箇中原理。雖然操練似乎可以應付比較簡單的考試,但實際上並沒有將數學概念融會貫通地學起來。這個學習方法尚且能應付一兩次考試。但隨住年級越高,考試範圍越大,所需要背誦的東西多如牛毛,長大後卻發現過去數學的基礎非常不穩固,因為「死背」並非唯一學習數學的方法。
對於專業的補習社老師來說,重要任務之一是讓孩子理解數學背後的魅力,數學並非只有公式及數字,不是硬塞一堆對孩子而言沒有太大生活意義,只能學會應付考試的公式跟概念。
2. 需要注重數理連貫性
數學如同遊戲一樣,從初階到進階,一路上會接觸到許多Boss,當孩子在學習的路程上卡關,如果父母或老師沒有灌輸正確的學習態度,孩子便會沿用由出生至今,最直接及最簡單的學習方式——「死背」一堆數學公式,如同刷怪一樣的沉悶過程,缺乏對技能的認知,只懂不斷出招卻搞不清楚出招時機,導致孩子往後遇上更高難度的Boss時,因為早期某種技能未夠熟練,就算臨陣磨槍卻為時已晚。通關的快感早已被繁重無味的操練掩蓋,以致孩子很快就會「棄Game」了。
所以我們十分重要,孩子對數學的印象取決於我們的教學方式。我們扮演遊裡輔助的角色,協助他釐清觀念,成為他闖關路途上的小伙伴,讓他感受探索的滋味。
如果人自出生以來就要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,或許探索本身就已經意義不凡。